前天二姐说了一句话:炒A股,炒的是政治觉悟
在中国,做实业也好,投资也好,可以不懂经济不读财报,但一定要看新闻联播。
国家最想干什么,元老院最着急什么,都在新闻联播里。
看懂新闻联播,把元老院的心思猜透,即便不赚,也不太可能亏钱。
那么,国家现在最想要什么呢?
去年12月政治局会议,一直在重复两个关键词:
“内循环”&“需求侧改革”
而这,将是未来N年里,无数政策的起点。
我们知道,所有改革都是针对问题的!
只有出了问题才需要改。
过去几十年里,无数来自全国乡镇的年轻人去往大城市。用熊熊燃烧的打工魂,不断刷新低端制造业的价格底线,从世界贸易体系中啃下了一块大蛋糕。
而国家呢,用他们赚来的外汇,大印人民币投资基建,提高城市打工人的收入。
收入高了,生活条件好了,就舍得花钱了嘛,这些消费又变成了另一位打工人的收入。资本的流入和循环,使得中国经济腾飞,蓬勃发展。
而这份经济奇迹,需要建立在三个前提条件之上:
这使得—-
人口红利
技术扩散
良好的中美关系
在2021年的今天,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代,下一轮技术革命遥遥无期,中美对立加剧,
三个条件都发生了无法逆转的颠覆。
投资,出口,消费三驾马车已失其二,
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发生改变。
血汗工厂和大兴基建,没法再带给我们增长。
所以,元老院才会提出
“内循环”和“需求侧改革”
。
“内循环”和“需求侧改革”
瞄准的都是同一件事儿
—-消费
在逆全球化加剧的大背景下,中国的十四亿人口,庞大的消费潜力,显得尤为可贵。
但我们有很多问题,让消费需求没法被激活:
过去几十年,中国经济非常依赖沿海外贸出口。
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发展不均衡;
城市和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悬殊。
李总理说,中国有6亿人的月收入在1000块钱以下,广泛分布在内陆和城乡之间。
他们不是没有消费需求,而是没钱。
只要收入增加,需求很快就会提升。
而一位月入3万的白领,就算再提高3万的收入,也
很难刺激出新的需求。
低收入人群想消费—-没钱
高收入人群有钱—-不想消费
要解决问题,只有通过
改善地区发展不均衡,
来实现财富分配。
正好现在中美脱钩,远洋贸易减少。
国家加大对长江沿线内陆城市的投入,
用并不高的物价和优惠政策,把青年人口吸引到这,
造出一批新的超级城市群。
原本落后的城市经济好了,城市化率提高了,人均收入也就高了。
只要让6亿月收入1000群体的收入涨到2000,
每月就能净增6000亿的消费力,全年7.2万亿的消费力。
这可比几份RCEP,N个中非合作伙伴都重要。
低收入人群安排好了,那高收入人群呢?
说实话,中国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其实并不少,
但很多都外流了!
他们往往会选购澳洲奶粉;会选择
出境旅游消费
;去抢日本马桶盖;德国不粘锅;韩国面膜;法国包包。
即便很多东西是Made in China,但国内代工企业只能赚个零头,
大头都被外国人赚走了。
你想啊,中国的低收入人群,有一天也是会变富的。
消费外流问题不解决,提高再多收入,
刺激再多需求,也是给别人做嫁衣!
要想改变这一现状,必须淘汰过剩的钢铁水泥产能。
把发展重心倾斜到,国民真正需要的优质教育,医疗,日化,科技产品。
发展科技和先进制造业,把消费截流在国内。
这才是“内循环”和“需求侧改革”的核心奥义!
也是中国未来10年乃至20年,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。
综上所述,
科技和内需,
将是未来中国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。
因此,只有投资这些领域,
才有可能在未来,获取丰厚的超额收益。
我知道,扯了这么多,
你们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六位数字了!
但如果只把股池甩给你们,不讲背后的逻辑。即便里面有10年10倍的大牛股,大部分人也拿不住,赚不到后面的大钱。
君不见,这几年各路P2P,传销,资金盘层出不穷,韭菜割之不尽。
因为总有不少人,不想思考,就想赚快钱!
有逻辑和没逻辑赚来的钱,短期看来并无区别,都是红色毛爷爷,而长期来看则是生死之别。
因此,二姐不仅想告诉大家,我的
《2021核心股票池》
,
更想教给大家我的选股逻辑。
我费了点时间,做了一张价值100万的逻辑图
以及用这套投研逻辑,
精心筛选出的《2021核心股票池》:
留给大家慢慢消化~
二姐的建议各位小机灵鬼,按照上面这份逻辑图框架,自己也推出一份核心股票池。
弄懂选择每只股票背后的投资逻辑,
预估合适的买卖点,分配合理的仓位。
而不是明天一开盘,
就挑几只看顺眼的满仓all in!
一个是鱼,一个是摆着鱼竿的鱼塘,自己选择吧~